钟山长青,伟人长眠
中山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侧,是我国革命先辈孙中山先生的陵墓,由博爱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组成。整座陵墓呈警钟形状,象征孙中山先生毕生致力于拯救国家和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
中山陵坐落在南京紫金山(钟山)的南坡,建于1926年3月至1929年春。中山陵由博爱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组成,前临平川,后拥青峰,在苍松古柏的簇拥围绕下显得格外雄伟壮丽。整座陵墓呈警钟形状,象征孙中山先生毕生致力于唤醒民众,拯救国家和民族而奋斗不息的精神。
1924年10月,冯玉祥、段祺瑞等邀请孙中来北京“共商国是”,同年11月孙中山先生离开广州应邀北上。因一路颠簸劳累,到达天津时肝病发作(实为胆囊癌已扩散到肝部)。但他依然带病抵达北京并发表了《入京宣言》,1925年3月12日不幸在北京与世长辞,遗体暂存在北京碧云寺。
根据他本人生前的意愿,选定南京紫金山作为遗体安葬地。国民党丧事筹备委员会向全国悬奖征集中山陵设计方案,最终在四十余份应征图案中选定我国近代杰出建筑师吕彦直的设计为最终方案,并邀请他负责陵墓的建设和监理等事务工作。
吕彦直设计的陵墓图案,保留了我国古代帝陵的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墓室等一路轴线建筑模式,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同时祭堂等主要建筑又融合了西方的建筑特色。陵墓平面呈一警钟形状,有“唤醒民众”之意,整体建筑庄严肃穆,被誉为“我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1926年3月中山陵工程正式启动,1929年夏基本建设完毕。1929年5月底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从北京移送至南京,1929年6月1日在南京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数十万群众自发走上街道,孙中山遗体被安葬于中山陵墓室之中。
武士吐槽:
历时四年修建,中国最后一座大型中式的皇家规制的陵寝建筑,而且被称为“陵”,这样黑毕生致力于推翻帝制的孙先生,真的好吗?
博爱坊为三间四柱冲天式石牌坊,是整座中山陵的起点,牌坊高11米、宽17米,全部使用花岗岩制成。在正中一间阙门上挂有孙中山手书的“博爱”匾额,“博爱坊”因此而得名。穿过博爱坊,是一条长375米的墓道,墓道尽头就是陵墓的正门。
说到“博爱”二字的由来,与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有着一段渊源。孙中山和于右任曾有很深的交往,1912年孙中山亲笔写下“博爱”二字赠与于右任,以表其真挚的革命友谊。孙中山先生去世后,作为丧事筹备委员的于右任便将此二字刻在中山陵的牌坊之上。
陵门全部用福建花岗岩建成,单檐歇山式的屋顶上覆有蓝色的琉璃瓦,三座拱门的正中一座上刻有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是孙中山生前最喜爱的题字,也是他的思想信念。他曾说过:“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而孔子向往的大同世界,就是《礼记•礼运》中描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可以说“天下为公”高度概括了孙中山先生的政治理念,是他一生的追求。
陵门后面就是碑亭,碑亭长12米、高17米,顶部也有蓝色琉璃瓦。在碑亭内立着一块高8.1米、宽4米的石碑,碑上三行鎏金大字刻着“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 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日期就是举办奉安大典的那一天。这三行字苍劲有力,出自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
走出碑亭,一组花岗岩台阶直通最高处的祭堂和墓室。从中山陵入口牌坊到墓室,水平距离700米,高度差70米,一共有392级台阶,代表当时三亿九千两百万的中国人民。
从碑亭到祭堂之间的台阶分为8个平台,在其中的一个平台上摆着一对奉安纪念铜鼎,是1929年上海市政府为纪念奉安大典孙中山先生安葬中山陵而敬献的,鼎高1.5米,直径1.3米,在鼎壁上铸有“奉安大典”的篆字。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攻击南京时,其中一只铜鼎被炮弹击中,留下了两个弹孔,成为日军侵华的铁证。
走到台阶的尽头就来到山顶的祭堂门前,祭堂重檐歇山式的屋顶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规格,又融合了西方建筑的特点,显得庄严肃穆,别具创新。
在祭堂门楣上有孙中山手书的“天地正气”匾额,以及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手书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六个字。
祭堂内的正中有一尊法国雕刻家保罗•朗特斯基所塑的孙中山汉白玉坐像,坐像四周有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故事浮雕,坐像后面就是通向墓室的大门,门楣上有孙中山手书的“浩气长存”四字。在祭堂两侧的墙壁上,还刻有孙中山先生1924年编著的《建国大纲》全文,是他最重要的遗作。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